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三下乡】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机器人工程学院 “三下乡”科技支农感恩百年主题观影展

时间:2021-07-11浏览:549

(文|舒雅婷|图卞家伟)

202152213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为缅怀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710日,长江师范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鉴湖微光”志愿者服务团走进涪陵区马武镇,开展“科技支农,感恩百年”主题观影活动。

当日上午,志愿者们为红色电影的开展进行了为期半天的预热宣传,提前告知广大居民们播放电影的时间以及地点,并生动形象向群众宣传影片,居民们纷纷表示会积极参与本次主题观影活动。志愿者们提前下载好电影素材,调试好投影设备,为前来观影的居民们准备好凳子,在电影开始前播放了一则短视频《典故背后有故事》第九集:这位“90后”让世界1/5的人吃上饱饭——袁隆平,用短短的624秒概述了身披无数荣耀的袁老先生在90岁高龄依然努力奋斗的一生。

电影正式开始播放,荧幕也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坎坷历程呈现在所有人眼前。电影《袁隆平》为我们讲述了袁隆平30岁至60岁阶段的故事,以杂交水稻始祖——“三系配套”的研究为主线展开。袁隆平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后,亲眼目睹了乡亲们因没有粮食活活饿死的场面,使他的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他坚定地意识到了民以食为天的重要性,从此,袁隆平暗自立下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让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誓言。他不顾劝阻,带领两个助手前往海南搞农业试验田研究,为了采集野生稻谷陷入了沼泽,差点死于非命。十年的研究虽然都没有什么显著的成果,但是袁隆平却坚定不移地继续潜心研究。最终他研究出了增产70%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百万人的饥饿问题。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中华民族最深最痛刻骨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种子”,袁隆平一生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让杂交水稻的种子播种在世界各地,让吃不饱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顾虑。

观影途中,不少老一辈的居民们眼含泪水,感叹于自然饥荒的可怕,不禁回忆起历史上和战争同样可怕的饥荒时代,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暴雨、干旱、蝗灾……那些让人类万劫不复的绝望。一位老爷爷特意牵着自己的孙子前来观影,一边看电影一边教育身边的孙子:“你看能研究出高产量的杂交水稻有多么的不容易,你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观影结束后,志愿者们还对观影人群进行了现场采访,居民们纷纷表示深受感动,并对影片给予极高评价。志愿者们采访了马武镇82岁村民万世才,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老人家表示“袁隆平对水稻的改良让中国人远离饥寒,现在的中国正是最好的时代”。部分居民严寒泪光,纷纷表示袁老先生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但他会一直活在每个人的心中,从不曾淡忘。一位老党员亦表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学习袁隆平同志胸怀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学习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已、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的高尚情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短短的90分钟里,大家一起回顾了袁老先生立足本职,心怀人民,不断探索,为杂交水稻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使居民们学习了科技工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了坚持不懈、刻苦专研、勇于奋斗的人生态度,同时激发了群众们的爱国情怀。此次观影活动让马武镇居民们颇为感动,部分居民感叹,生活会越来越好,是因为有一群人一直在负重前行,不懈奋斗着。通过本次主题观影,马武镇居民与志愿者们学习了中国老一辈科学家、革命者的艰苦奋斗精神,也懂得了现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版权所有 机器人工程学院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
邮编:40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