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乡村儿童健康素养,有效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7月9日,机器人工程学院“鉴湖微光”志愿服务团的青年志愿者们,怀揣着服务基层的赤诚之心,在马武镇桦榕社区,为当地的小朋友们精心组织了一场生动实用的肺结核防治知识宣讲活动。
活动开始,志愿者们便以精心制作的PPT课件,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肺结核的知识之门。讲解内容深入浅出,系统全面。孩子们不仅清晰了解了肺结核的基本概念和潜在危害,更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认识了每年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重要意义——这是全球携手终结结核病流行的共同承诺。为了点燃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志愿者还生动讲述了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霍在1882年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里程碑故事。通过这个故事,遥远的科学史变得触手可及,孩子们不仅知晓了疾病的发现历程,更在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种下了对科学家执着探索精神的敬佩之情,深刻体会到科学进步守护人类健康的伟大力量。
掌握核心知识后,宣讲重点聚焦于肺结核的传播、症状识别与日常防护。志愿者们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清晰地阐释了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的特性。他们详细列举了持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低热、盗汗、乏力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关键警示信号,并反复叮嘱孩子们:一旦自身或发现家人、朋友出现这些症状,务必及时告知大人并就医。
考虑到儿童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志愿者特别强调了加强日常防护的迫切性。宣讲中,实用的防护要点被着重强调并形象演示:咳嗽或打喷嚏时,务必养成用纸巾或弯曲的肘部严密遮挡口鼻的习惯;保持生活、学习场所的经常性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驱散潜在的病菌;倡导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构筑强健的身体防线以抵御疾病侵袭;同时,勤洗手这一简单而有效的卫生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公共设施后、餐前便后,被赋予了重要的健康守护意义。
为了让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宣讲全程融入了丰富的互动元素。志愿者们巧妙设置问题:“肺结核病菌最喜欢藏在谁的飞沫里?”“我们怎样做才能像小卫士一样挡住病菌?”“如果看到同学咳嗽很久,我们可以怎么关心他?”这些贴近孩子们认知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小朋友们听得全神贯注,踊跃举手,争相回答,现场气氛活泼而有序。这种寓教于乐的互动问答,不仅有效检验了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加深了对关键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将健康防护意识转化为他们主动思考和践行的动力。
此次“鉴湖微光”志愿服务团在马武镇桦榕社区开展的肺结核防治宣讲活动,帮助孩子们掌握了疾病预防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讲卫生、重健康”的文明种子。志愿者们以生动的讲解传递健康理念,引导孩子们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用实际行动展现了高校学子的责任担当。期待这颗健康的种子在未来茁壮成长,为乡村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图/文:胡海鹏;初审:胡海鹏;复审:陈婷婷;终审:黄智|编审:陈婷婷)